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国资报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是建筑企业扎根海外的典型样本

    

文 · 记者 饶恒

《国资报告》杂志2019年第6期

      白俄罗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和中国东北环境相像,天空湛蓝,云朵连绵,不同的是,这里人烟稀少,更为干净整洁,路途多是草原和森林,彷佛城市点缀在森林中,人居住在自然里。


      5月底,国资报告记者跟随中国有色集团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远赴其所属企业中国十五冶七公司白俄罗斯项目部(下称“白俄项目部”)采访。

      “七年磨一剑”,白俄项目部从一个几乎没有盈利的3000万元项目起步,以过硬的实力默默耕耘,探索相互融合发展和独特的海外管理之道,逐步在白俄罗斯“开花结果”,形成了项目集群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中国十五冶又一个国际化平台。 


      抓住关键时机,由小到大

      中国十五冶是国内较早走出国门的建筑企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所属七公司承接过博茨瓦纳电站、俄罗斯铁矿、埃塞俄比亚糖厂等项目。

一般来说,海外项目合同额若低于5000万元,则很难有盈利。2012年,中国十五冶谋划进军白俄罗斯市场,经过多轮艰难的谈判,携手中工国际,拿下的第一个项目是合同额仅有3056万元的纸浆厂项目。为了打开市场,十五冶人对项目倍加珍惜,他们希望用拼搏实现白俄市场的首战告捷。

      2012年8月,从俄罗斯铁矿项目转战白俄罗斯的项目经理龚志凯一行5人,来到纸浆厂所在地斯韦特洛戈尔斯克市,从此踏上了白俄罗斯的土地。

      面对纸浆厂紧张的工期,白俄项目部用实干赢得了业主和总包单位的青睐,在后续施工中他们又连中四元,合同额大幅增加到了1.4亿多元。

纸浆厂项目

      一边承接分包项目,龚志凯等人还一边思考着如何壮大自身,打出自己的品牌,从而在白俄长期扎根。

      2015年5月,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驻白俄罗斯代表处在白俄罗斯注册。当月12日,中白两国元首视察中白工业园,园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园区招商引资逐渐提速。刚刚注册成立代表处,白俄项目部就迎来了中白两国经贸关系的高速发展时期,中白工业园开发的大门向白俄项目部打开。

      成立代表处后,白俄项目部又提前谋划申请在白俄罗斯的一级总承包施工资质,并在2015年11月顺利取得证书。龚志凯说,此后,白俄项目部从“借船出海”的合作施工,转变成了具备“造船出海”的总包施工平台,具备了与其他大型中资企业同台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与总包单位在境外合作的新模式。

      拿到资质后不久,项目部就得到了中国商务部援外项目的招标邀请,并在2016年8月份签订中国援助白俄罗斯戈梅利州保障房项目总包合同。

      凭着良好的口碑,白俄项目部与中工国际携手,顺利承接了园区M2地块办公楼和厂房项目,在中白工业园的土地上正式亮出了“中国十五冶”的企业品牌。这是白俄项目部进驻中白工业园承建的第一个施工项目,项目部积极抓好项目管理,打造出了精品工程。办公楼项目成为中白工业园园区第一个整体移交并启用的建筑,荣获“白俄罗斯杰出工程奖”和“2018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中白工业园办公楼项目

      “那几年,我们凭着一股执着的干劲,不断适应着客户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角色。如同在海边冲浪,虽然随着海浪的起伏而颠簸,却不忘征服潮头浪尖的拼搏目标。”龚志凯回忆说。

      随着中白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代表处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劳务指标和经营范围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经多方努力,2016年底,中国十五冶白俄罗斯建筑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项目部的发展于2017年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新阶段。

      一年时间完成当地企业需要4年完成的白俄吉汽车厂项目;七个半月建成马兹潍柴发动机厂……白俄项目部一次次用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创造工程奇迹,得到白俄罗斯各方的高度评价。

      龚志凯介绍,总结在白俄的市场开拓历程,真正实现“秋后摘果子”是在2018年。目前,白俄项目部市场开发已结出累累硕果,已经交竣工了四个项目,2019年同时在建七个项目。

      中国十五冶党委书记覃荆文赴白俄罗斯调研后表示,白俄项目部用1个项目带出了10个项目,形成了集群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十五冶继非洲项目集群之后的又一个集群,也是中国十五冶真正意义上自己独立经营的一片天地。

中白工业园建设者村4号,白俄项目部的新家园


      化解标准差异

      白俄罗斯国土面积不大,仅与中国湖北省相当,人口不到1000万人,不及湖北省会武汉市总人口。不过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地理位置上是欧洲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入欧洲的门户,中欧班列近90%都要经过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建筑市场较小,经济发展讲究稳中求胜而不急于求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白工业园逐步发展壮大,每年的来访团络绎不绝。据媒体报道,2017年约有200个团组来工业园考察,2018年共有380多个团组、近2500人次到工业园考察,其中来自欧美的考察团组近90个。

      中国十五冶白俄项目部现有员工364人,其中,中方管理人员48人,白俄籍管理人员27人,劳务人员289人。随着项目增多,业务范围的扩大,白俄项目部在项目规范标准、合同条款、法律法规、文化理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碰到了诸多障碍,反倒是技术没有特别的难度。不过,这些障碍都被白俄项目部凭借执着的干劲一一化解。

      龚志凯透露,白俄罗斯的建筑体系延续着苏联管理模式,标准虽老但执行到位,尤其在消防安全方面是一票否决的机制,中国设计的文件必须通过白俄罗斯设计院的转换才能合法使用,设备和材料均需得到白俄罗斯质量体系认证,施工过程要求具备可追溯性。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在白俄罗斯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白俄项目部充分起用当地管理人员,不投机取巧,始终按白俄罗斯的法律法规流程办理业务,每次都顺利通过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核查。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中,国内和白俄罗斯施工工艺有较多差异,白俄罗斯只认当地的施工工艺,对中国的许多工艺不认可。这对项目进度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对此,项目部积极与白方监理沟通,给白俄监理看演示视频,有时一道工序讲解一上午,好在最终双方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经过多次实践,白俄监理也慢慢认同了许多中国施工工艺,双方还在工程建设中探讨工艺。

      阮四毛是负责钢结构的项目生产经理,为了与设计方、监理方统一施工标准,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硬是一点一点吃透了当地的俄文施工标准。“你对他的规范标准比较熟悉,他才会很信任你,所以只有吃透他的规范。”阮四毛后来被白方称为钢结构专家。

      在承接中国商务部援助白俄罗斯戈梅利州保障房项目中,白俄项目部首次成为总承包方。该项目为装配式建筑,在国内,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欧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和工艺。为了适应国外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更好推进项目,白俄项目部当学生向白方工程师学习,让白方工程师以板书讲解的方式将构配件工厂生产基本流程、运输方式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并认真记录、全面消化、融会贯通。

戈梅利州保障房项目


      在充分了解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优势后,项目部大胆创新,科学策划,精心组织,最终克服冬季施工、因资金影响导致工期滞后5个月等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该项目一期工程的竣工验收,实现了完美履约。

      中国十五冶总经理喻振贤在白俄罗斯调研后认为,白俄项目部各项目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实现了与白俄罗斯国家标准基本接轨。从已完工项目来看,工程质量远高于国内同等规模工程建设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国外项目的质量水平。 


      中白搭档,相互融合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醒目的中白双语标语矗立在中白工业园入口处。当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股东之一的招商局执意立起这块标语时,白俄罗斯人并不理解,为什么时间会是金钱,效率会是生命。


      不理解是有原因的。白俄罗斯人性格上更多喜欢求稳,害怕打破现有状态,不喜欢快节奏。这或许部分是因为几次大战以及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对这个民族的伤害犹存。据相关资料介绍,卫国战争期间,白俄罗斯223万人死亡,占战前白俄人口三分之一以上。80年代邻国乌克兰境内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由于风向和天气,60%的核辐射物质落在了白俄境内,导致每5个白俄人就有一个住在污染地区。

      文化冲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最难学习的中文和俄语,所消耗的沟通成本可想而知。

      白俄项目部提倡中白员工是搭档的理念,要求各专业的员工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各取所长,各尽其能。当地员工完全融合到项目部的每个部门共同工作,培养了一批称职的当地员工,跟着项目变动而迁家随行。

      真诚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工程部工长王新林回忆,2012年冬天,在纸浆厂施工期间,大雪纷飞,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一句俄语不懂的他穿着雨衣,踏着积雪独自步行几公里去附近寻租推土机推雪,硬是靠着他真诚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联系到了推土机完成作业。

      白俄项目部鼓励员工多学习俄语。物资部部长李甲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俄语,在部门推广俄语采购台账,积累原始俄语资料,现在他自己能用俄语与当地人员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大家戏称他是“水货翻译”。

      白俄项目部综合部员工吴成彬说:“白罗斯人与中国人之间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共处方式,简单、高效、和谐、包容,如同当地人与大自然所达成的平衡一般。中国人将自己艰苦朴素的优秀传统带到了这里,带给了这个一带一路上蒸蒸日上的国家,而我们将作为参与者见证这个国家的发展。”

      中白两国人相互搭档,既干好了工作,又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友谊。


      白俄籍员工达利亚对记者表示,到中资企业工作后,她学会了吃辣,学会了做西红柿炒鸡蛋。

      “在中资企业工作像打开了新世界一样”,白俄籍会计娜塔莎说,她不仅提高了工作能力,而且还了解了中国会计专有的术语。她觉得中国食物非常好吃,尤其喜欢中国的包子。

      白俄籍律师弗拉基米尔认为,十五冶堪称中国企业的典范,白俄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像钟表一样,每个人都衔接的很好,虽然中白有差异,但双方都在不断磨合,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中国先进的管理理念。

      白俄罗斯戈梅利州基建局局长叶琳娜透露,十五冶在保障房项目建设中,把中国开展劳动竞赛的方式引入白俄罗斯,对激发建筑工人的热情,加快工程进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已经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见面沟通交流的次数甚至比家人还要多。”叶琳娜说。

      “我们在国内干工程习惯了玩命的干。”白俄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陈育波表示,我们可以向白俄罗斯人学习适当休息和享受生活,白俄罗斯人也可以学习中国人的勤奋和干劲。 


      海外管理之道

      白俄项目部承建了中白工业园60%以上的基建工程,良好的口碑和业绩如何形成?这背后离不开项目部对海外管理之道的潜心研究和大胆尝试。

      海外劳务人员管理是国外项目成败的关键。白俄项目部将劳务人员实行职工化管理,和十五冶直接签订劳动合同。龚志凯表示,当项目部把每位劳务人员和外聘人员都视为职工看待,去理解职工的需求和培养发展职工能力的时候,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积极回应,使得项目部能在同时执行多个项目时,既能形成合力又能逐点突击,完成各项任务。

      项目管理人员的语言关是属地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白俄项目部大胆取消了专职翻译,将翻译配备到各个部门,学习和参与部门管理工作,对语言类和专业类的员工,要求他们成长为懂语言的业务管理人员。

清晰的职业上升通道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七年前跟着龚志凯到白俄的员工至今仍有5人坚守。

      白俄项目部还通过推行亲情化管理,构建了和谐的中白员工关系。生活上,食堂经常会做符合白俄罗斯人口味的饭菜,在住宿上也给予特殊关照;每逢外籍员工生日、婚礼,项目部都会组织庆祝,并送上生日蛋糕和小礼品。工作中,充分听取和尊重外籍员工的意见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中白两方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推进着项目部向前发展。

      白俄罗斯谚语说,大橡树的根不可能扎得浅。或许离开是每一个建筑人不得不选择的宿命,扎根却是中国十五冶一以贯之的好传统。

      采访团结束行程后两天,项目经理龚志凯奉命回国赴中国十五冶市场开发部任职,离开机场时,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潜心七年磨锐锋,千山万水从头越。别了,白俄罗斯!祝福仍在奋斗的兄弟姐妹!

      陈育波接任项目经理。他透露,下一步要紧盯几个大项目的进度,保证业主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同时,加大属地化力度,更多利用当地资源,做大工程承包范围,为中国十五冶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工程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悉,未来,中国十五冶将在中国有色集团优先发展国际业务以及做大工程的战略引领下,逐步将业务和项目覆盖白俄罗斯全境和独联体国家,持续为所在国呈现中国工程、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带来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