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中国有色集团出席“百企千村”活动初期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11月20日,“百企千村”活动初期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京举办。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国资委、商务部、外交部、非洲国家驻华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及有关中央企业领导和代表出席活动。中国有色集团党委副书记孔繁新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与会嘉宾合影

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国家坚定致力于建设一体化、繁荣和平的非洲,“中国梦”和“非洲梦”正不断融合交织、相互促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资央企将更加系统科学、持续高效地在非履行社会责任,为建设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论坛环节,外交部、商务部、中国有色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代表,围绕“造就精品工作,构筑民心相通”的主题,就政策倡导、企业行动和国际趋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中国有色集团党委副书记孔繁新作题为《助力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有色实践》的主旨发言,从“坚持经济技术双促进、坚持产业就业双提升、坚持责任文化双融入”三个方面总结中国有色集团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经验,并通过建立非洲第一个国家级经贸合作区拉动投资就业,打造非洲第一座数字化矿山提升工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创办使用我国教学标准的非洲国家职业教育学院,“百企千村”教育1+N项目纳入赞比亚国家教育发展基金等多个案例突出展现中国有色集团履行在非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中国有色集团党委副书记孔繁新作主旨发言

活动上,《“百企千村”国企力量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共征集来自110家重点对非企业的近400个在非履责实践,从中重点遴选出80个卓有成效又兼具特色的履责案例,生动展现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发展过程中,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社区发展、属地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践行节能减排、提高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履责实践与实绩。中国有色集团《打造职业教育“走出去”示范工程  深化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获评“百企千村”十大经典综合案例,《刚果河畔的绿色发展——中色迪兹瓦尾矿库生态环境保护》入选70个专项案例。

“百企千村”十大经典综合案例表彰仪式

2021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宣布:“支持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发起‘百企千村’活动”,并被列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之减贫惠农工程”。

中国有色集团将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发展各个环节,走进非洲24年,秉承真实亲诚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在赞比亚、刚果(金)捐助超过2亿元开展公益事业。2018年加入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并当选执委会副主席单位以来,中国有色集团积极响应联盟倡导,深度参与中非务实合作“八大行动”,积极推进“九项工程”,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树立起了中央企业良好形象。

2022年,中国有色集团在赞、刚两国积极开展“百企千村”活动,捐助资金4000万元,开展卫生健康、减贫惠农、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公益项目50余个,统筹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赞比亚教育1+N和刚果(金)区域民生工程提升,辐射驻在地周边14个社区和村庄。今年9月,希奇莱马总统出席中国有色集团赞比亚“百企千村”项目启动仪式,表示积极支持中赞职院建设发展,将中国有色集团教育1+N项目纳入赞比亚国家教育发展基金。

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组建成立

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职业技能课程

本次获评“百企千村”十大经典综合案例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有色集团推动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国有色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最早的企业,中国有色集团注重境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努力促进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非洲国家共建共享,推动提高非洲国家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2019年4月在中国教育部、国家汉办、赞比亚高教部支持下,于所属企业中色卢安夏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升级组建中赞职院,使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第一次走出国门,首次进入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填补了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空白,学院自正式招生以来已经开展了50期1000人的技能培训和工业汉语培训,并选派了超过150名赞比亚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案例被人民日报报道,职院标志性照片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未来,中国有色集团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准确把握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对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实施,深化开展“百企千村”活动,持续促进驻在地经济、社会、人文的可持续发展,为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党群工作部 作者:王怡然)